从「行为数据」到「AI 记忆」,哪条路线更可能成就 AI 对用户的「终身记忆」?

内容摘要引言:围绕 AI 时代下的长期记忆,目前业内正出现不同路线之争,有的公司强调记忆的「第二大脑」功能,也有其他公司从「个人助理」角度出发,尝试培养用户新的产品使用习惯,目前不同的路线之争正在重塑市场叙事和相关产品竞争逻辑。目录01. 从「行为

引言:围绕 AI 时代下的长期记忆,目前业内正出现不同路线之争,有的公司强调记忆的「第二大脑」功能,也有其他公司从「个人助理」角度出发,尝试培养用户新的产品使用习惯,目前不同的路线之争正在重塑市场叙事和相关产品竞争逻辑。

目录

01. 从「行为数据」到「AI 记忆」,AI 产品是否真的存在下一个护城河?

当产品方强调「更懂你」、资本强调「难以复制」, AI 产品的「护城河」是否真的存在?不同产品为什么依然选择在「记什么、记多久」上押注不同方向?...

02. 无感记录、个人知识库,还是记忆 Infra?哪条路线更可能成就 AI 对用户的「终身记忆」?

医疗对话记忆能否作为「知识库」提升诊疗质量?软件的「被动记录」无法覆盖全部生活场景,只能借助硬件实现「always on」模式?...

从「行为数据」到「AI 记忆」,AI 产品是否真的存在下一个护城河?

1、当下基于大模型的助手、客服和虚拟伴侣,绝大多数交互仍停留在一次性对话层面。会话结束后,一切信息被重置,这种设计削弱了用户对系统的信任感和黏性,也难以支撑真正持续性的关系。

2、因此国外创企 Ex-human 的创始人 Artem Rodichev 指出,能够跨会话保留和更新关键信息的长期记忆,应该从一开始就被放在产品架构的核心设计层,而不是作为事后补上的「附属模块」。[2-1]

3、他同时强调,记忆系统也不是简单的「把聊天记录存起来」,而是要在过滤哪些事件值得保留、如何随着用户与模型的变化不断更新记忆、以及如何向用户开放查看、编辑和删除入口之间做平衡。[2-1]

① 如果缺乏这类设计,长期记忆很容易从增强体验的能力,转变为增加负担和风险的来源。

4、而从竞争与产品策略的角度出发,Medium 的一篇分析认为在当前一个功能可以在数周内被复制的环境里,产品真正难以克隆的不是「做了哪些功能」,而是「产品如何学习」,也就是如何利用记忆在持续交互中对用户形成更细致的理解。[2-2]

5、针对个人助理类产品,当前主流系统的记忆结构可以拆分为短期、中期和长期三层。短期记忆由上下文窗口承担,负责最近对话;中期记忆依托向量数据库存储可检索的语义片段;长期记忆则通过标签化和压缩归档的方式,保留用户的历史、画像和演化轨迹。[2-2]

6、随着交互次数的累积,这三层记忆之间的联动会不断强化系统对用户目标、语气和决策习惯的建模,从而形成一种「行为复利」。Medium 的分析指出这类记忆所带来的上下文沉淀,很难通过简单的截图或复制代码迁移,因此被视为 AI 产品的「下一个护城河」。[2-2]

7、在这样的背景下,不同厂商围绕「记什么」「为谁记」以及「记多久」等角度做出了路线选择,试图凭借不同的记忆「护城河」成为下一个赢家。

无感记录、个人知识库,还是记忆 Infra?哪条路线更可能成就 AI 对用户的「终身记忆」?

1、当前围绕 AI 「长期记忆」已形成多种产品路线,每条路线在战略叙事上各有侧重,包括强调隐私安全、追求低成本高效、聚焦速度体验、主张一体化整合等。这些路线的侧重点会有交叉,且同一路线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实现和应用场景上也存在差异。

表:不同路线 AI 记忆代表产品[2-3]-[2-22]...

 关注

 
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
今日推荐
浙ICP备19001410号-1

免责声明

本网站(以下简称“本站”)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,仅供用户参考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、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。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,尊重所有合法权益,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,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,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。

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:675867094@qq.com。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以便核实处理。收到投诉后,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(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)。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,观点仅供参考,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请谨慎决策,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,请及时联系我们,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。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。

合作联系方式

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,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: